在中国大陆东北部地区最近两周内,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大范围雾霾不散,其覆盖面之广,浓度之大,从卫星上空目测可见。此事件直接给当局敲响警钟,治污行动,刻不容缓。
北京政府在九月公布了治污初步计划,《空气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旨在降低25%的北方平原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并计划在2017年前减少国家能源结构中煤炭比例的65%。其中,此方案中最大的目标是针对北京,上海及广州这三个重点城市周围禁止建设煤燃烧型的能源站,取而代之的是无烟型天然气能源站,包括合成天然气能源。
然而,合成天然气供能方案虽能减少微尘颗粒的污染,但却有别的隐患。根据世界资源协会的最新研究显示,合成天然气作为燃料会对水生态造成威胁,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及气候稳定。
水资源和生产
世界资源协会通过对《全球水风险评估地图》内所有政府支持的合成天然气能源站进行调查,从今年9月起,共有18个合成天然气能源站项目开启,年天然气产量可达751亿立方米。调查还显示,启动的能源站项目中,多达75%的能源站被建设在水资源高度紧缺的地区。而煤炭-天然气转换的过程,却又要使用大量的水资源作为动力,平均6到10公升的水力才能推动一立方米的合成天然气的生产。这相当于煤燃烧作为动力的18倍之多。
总体来讲,计划中将启动的合成天然气站,就新疆和内蒙这两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来讲,每年会消耗5亿到7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这一数据相当于2011年度当地工业水消耗量的20%。
这18个能源站中的11个还将遭受中高或高度季节性变化风险,也包括湿季与旱季过渡期内不稳定的水资源供应。此外,每一个能源站的周边恰恰又都没有一个像样的水库作为后备支援。在没有稳定水资源供应的旱季,这些能源站很可能面临被迫减产或停产的风险。
高消耗的代价
合成天然气的高耗水量,高资源消耗度,以及易受季节变化的影响等特点对人类的用水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内蒙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北京将是第一个得益于合成天然气功能的城市,根据政府方面的资料,每年至少4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在内蒙古地区被用于燃烧供能,而这因此将消耗超过320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这一数量相当于当地100万内蒙古居民一年的淡水需求。合成天然气工厂的建成,还将意味着牧民,农民和居民的水供应量大大受限。
微粒污染减少 温室气体增加
水资源的消耗,还只是合成天然气的负面影响的其中之一。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远远高于矿物燃料,包括煤和石油。天然气平均比煤燃烧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高出36%到108%倍。从这一方面来看,合成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将对中国低碳能源战略起到负作用。
协作性解决方案
因此,在北京政府寻找治理悬浮颗粒污染的同时,还需要留意可持续发展的解决途径。
合成天然气的发展既然会带来水资源和气候的危害,北京政府被呼吁应寻求多方利益相关者来共同参与能源开发计划,如水资源和环保部门的专家人士的协助,确保空气污染的治理不是基于水资源安全或低碳开发项目的牺牲之上。
作为在本土资源开采和经济发展两项中间行走的中国来讲,权衡二者关系的平衡意义非凡。远离只贪图短期效益的短浅工程,诸如合成天然气的采用,而应更明智的寻求长期稳定式的发展,如工业结构改革或产业结构调整,强调能源的高效利用。毕竟,水资源的利用和能源的安全性是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脊梁支柱。
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 李川编译报道
( 责任编辑: 田林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